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6.1班王琪妈妈:李雪)

儿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老师请学生家长写一篇交流育儿心得的“作文”,他被选中了。我想,十多年来,教育工作的不断变动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各个年龄阶段、各种不同类型的孩子及其不同教育背景、职业、家境的父母,为我审视、反思孩子的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我最大的感受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1966年,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收集4000所学校60万儿童的数据,撰写的《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用大量数据显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

作为父母,我们都期望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教给孩子很多东西,道德的、习惯的、人伦的、知识的、技能的、态度的……不可穷尽,但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实际上,一个人终其一生需要学会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只有当这些东西融入孩子的认知结构并能不断生长的时候,才能内化为孩子的东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孩子什么,而是如何教孩子。

1.让孩子接纳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我们永远需要学着为人父母。写这些文字之前,我曾试着问儿子:“你觉得做父母最重要的是什么?”儿子思忖片刻回答道:“让孩子接纳”。我惊异于一个十岁的孩子对这个问题有如此敏锐的意识。学校教育承担了传递知识、培养思维的功能,而家庭教育本质上是说服的教育,说服孩子接受我们认为正确的常识、观念、习惯等等。在成年人的日常交往中,我们常常为了说服某些人花很多时间去精心准备要表达的内容,斟酌合适的时机,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甚至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挑战和失败。但是,当我们面对感受力、领悟力与我们相差甚远的孩子的时候,却常常忽略了观点、条理、耐心、态度、语气等等,以至孩子难以理解和接受,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保护性或者叛逆性地关闭一扇通往父母内心的窗户。经验告诉我们,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不喜欢与父母交流。

了解孩子是我们帮助孩子成长的基础性工作。我认认真真地回放养育孩子的十年时光,许多温馨的场面,许多纠结的时刻,许多深沉的惊诧,一一涌现,让我不知从何开始说起。从他写的诗歌、日记以及与我们的讨论交流中,我发现他的精神生活已有一定深度。当我斟酌将“走进”改为“走近”的时候,我知道儿子无法挑剔我的“故作深沉”。许多时候,孩子是否完成作业,是否成绩优秀,是否习惯良好……这些可能只是一种表象,我们真正需要了解的是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欠缺什么,如何给予帮助,等等。当我们津津乐道地讲述自己当年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无法穿越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去体味那种生活,当我们声色俱厉地训斥孩子的时候,可能忘了我们当年也犯同样的错误。父辈的人生经验未必真正适合孩子,关键是让孩子接纳乐意向父母展示最真实的自我,让我们看得清晰,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孩子。

 

2.与孩子分享

我坚信,“人生”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调整自我与其相关联的外部世界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常常是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可能进行不断的调整,然后校对自己的方向,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如职业、兴趣、爱人等。我曾经见过一位母亲,她痛哭流涕地告诉我说她的孩子只适合读大学某一专业,央求学校同意她转专业。于是我问她,您怎么知道您的孩子就适合读那个专业,你了解这个专业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孩子知道吗?她回答我说,主要是听说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好找工作,她孩子并没有明确的意愿,做父母的应该为孩子的将来打算。我说,孩子适合读什么专业,将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不是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人就可以安排的,你的孩子自己会在慢慢的学习和成长中,不断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和方向,重要的不是把我们认为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而是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与外部世界,分享自己的看法,让他听到我们的经验和建议,也要倾听孩子的声音,从分享中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爱好、志趣,坚定自己的选择,并努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乐,也许我们那代人生活在一个物质匮乏、咨询了无的时代,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想象,更多的是来自并不完全正确的书本和有限的传闻。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过于发达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冲击着我们,孩子们有限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不足以清晰地解释这个异常复杂的世界,他们会很困惑和迷茫。此时,我们不是告诉他们具体的答案,而是通过分享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公正,什么是规则,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下。有些时候,孩子只是需要倾诉,因为他没有兄弟姐妹,彼此隔离的城市生活让他们离朋友很远,无处倾诉。我们什么也不需要做,只是做一个能够保守秘密的听众就好了,他不需要我们帮助做判断和选择,只是我们知道他现在想的什么就行了。许多时候,儿子喜欢把他的一些观点或者个人的小秘密告诉我,询问我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我特别享受这种时刻,听孩子絮絮叨叨的说话,这表明孩子愿意与我分享。

 

3.要接受平凡

尽管父母都对孩子寄予厚望,并且会为之付出全部努力。可是我们是否设想过,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很平凡,你是否可以接受?就像我们接受自己一样?如果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就不会还那么苛刻严厉以至不切实际。

儿子8岁的一天,我拍着儿子的头问,你的理想是什么?儿子说,我没有理想。当时我非常惊异于他没有按照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方式回答我提的问题。我说,怎么会没有理想呢?他说,我只想过平凡的生活。从感性上讲,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远大的理想。回想起自己少年时代,在作文中或课堂上,老师教我们的标准答案往往是工程师、科学家、老师、医生,尽管那时我们对这些职业一无所知,但是我们却可以讲出一堆的理由。现在想来,那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许诺,因为绝大多人都没有实现年少无知的所谓理想。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告诉儿子,想过平凡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种理想。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固然是好事,但是过平凡的生活又未尝不可呢?作父母的,总是希望把自己的因为某些原因导致的欠缺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让他们去完成父母未能完成的梦想。

现在,我也经常与一些家长讨论孩子的未来,听他们诉说对孩子将来的焦虑和不安。我也反思过,比如孩子学钢琴是因为他真心喜欢还是因为我们要补偿?虽然我们对孩子在学习方面、在日常生活礼貌方面、习惯方面,我们要求很高,但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愿意接受孩子的平凡,现在的,以及以后的。

 

我一直试图寻找这三句话之间的逻辑,我认为,让孩子接纳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如果孩子一味地叛逆,那我们的教育就无法施行;与孩子分享是帮助孩子学会分析问题的关键,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孩子需要学会的是我们分析问题的方式;接受孩子的平凡是父母应有的思想准备,在教育和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平凡也是一种形态。